数码模块
人民日报:过紧日子不等于一刀切不等于削减干部正当薪金待遇!
近日,中央、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,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,持续引发热议。关于“过紧日子”,存在一些曲解、误读,有必要细加辨析、正本清源。人民日报评论精确指出,“过紧日子”政策的核心是反对奢侈浪费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,而非削减干部正当的薪金待遇。这一政策定位在制度设计、实践案例与财政逻辑三个维度均得到充分验证,其本质是通过“刀刃向内”的改革实现财政资源的高效配置,同时保障干部队伍的稳定与活力。
过紧日子是一以贯之的要求,而非权宜之计。“不论我们的祖国发展到什么水平,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,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”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不管是文件规定,还是改革旨归,党政机关节俭的要求与行动是一贯的。2013年党中央制定出台《条例》,这次修订与时俱进,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查漏补缺、更新升级。
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,目的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。《条例》规定的主体是党政机关,约束的是奢侈浪费等行为,并不影响扩大消费、民生投入。事实上,党政机关该花的花、该省的省,把资金用在刀刃上,汇集更多资源投入教育、医疗、科创等领域,正是要更好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增进百姓福祉。
过紧日子不等于“一刀切”,而是“切一刀”。究竟切在哪儿?切在大吃大喝、奢侈铺排等作风弊病。看《条例》修订后的“增量”:规定“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,不得提供香烟,不上酒”,要求“工作会议一律不摆花草、不制作背景板”,明确“严禁为公务用车增加高档配置或者豪华内饰”。紧的地方,是经费管理、公务接待、公务用车、会议活动、办公用房等。
过紧日子不等于降低公共服务的品质。有声音担忧,“过紧日子是财政困难的无奈之举,恐会殃及公共服务的品质”。财政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:1—4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进度达到2020年以来同期最快;4月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.9%,为今年以来月度增幅首次由负转正。而且,过紧日子与干部担当作为是两回事。扫除歪风邪气只会激发党员干部敢作善为,为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。
政策明确区分“必要开支”与“非必要开支”,强调“过紧日子”压减的是机关运行成本,而非干部薪酬。例如: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、事业单位工资动态调整机制等改革,旨在建立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薪酬体系;地方实践如温州市通过负面清单管理,2021年节约行政成本35%,但干部待遇未受影响。
:设定18个领域81条禁令,覆盖机构编制、公务用车、因公出国等,2021年全市党政机关成本节约35%;
:对政策项目按期清理,节约资金用于“三保”等刚性支出及科学技术创新等重点领域。
:推进办公用房调剂使用,车辆配置与存量挂钩,2021年盘活沉淀资金3.76亿元。
:推行无纸化办会、节能技术应用,2021年一般行政支出压减10.8%;
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,如城镇和乡村居民基础养老金提升、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;压缩非必要支出,如严控“三公”经费、精简论坛展会,腾出资金用于教育、医疗、科创等。
通过事前绩效评估、过程监控、结果应用,核减低效项目预算。例如,温州市政务云项目通过集中采购节约25%成本;地方财政在紧平衡状态下,通过盘活资产、优化债务结构、争取上级支持等方式缓解压力,而非削减干部待遇。
扫除奢侈浪费等作风弊病,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;通过薪酬制度改革保障基层干部待遇,避免“过紧日子”影响队伍稳定。
财政资金精准投向新型城镇化、人工智能、新能源等领域,推动产业升级;消费端通过以旧换新政策拉动万亿级市场,避免“大水漫灌”式投资。
“过紧日子”政策是财政治理现代化的体现,其核心是通过制度约束奢侈浪费行为,同时保障干部合理收入与权益。实践案例表明,政策执行聚焦于压缩非必要开支、优化资源配置,而非简单削减待遇。这一政策既维护了财政可持续性,又通过绩效管理、薪酬改革等机制激发了干部积极性,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声明: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、公司、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,请联系删除(邮箱:),另本头条号推送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与头条号运营方无关,内容真伪请读者自行鉴别,本头条号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早安!世界丨见完普京,特朗普谈起中国;普京: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乌克兰危机
见完普京,特朗普谈起中国。据英国媒体16日报道,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当地时间15日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晤后表示,暂无针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加征一定的关税的计划。
8月16日,防城港通报“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”事件后续处理结果:#亮证女司机丈夫执法证被注销 ,#防城港区副区长等6名公职人员被问责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