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产品展示 > 智能家居

智能家居

NEWS

智能家居

陈鹏飞:骨折后怎么样做康复训练

发布日期:2025-04-25   发布作者: 智能家居

  骨折,这一意外伤害往往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改变。在骨折发生后,人们通常会经历漫长的治疗过程,从复位、固定到等待骨折愈合。然而,治疗并不应止于骨折的初步愈合,康复训练在恢复肢体功能、提高生活品质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正确且及时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减少肌肉萎缩、关节僵硬等并发症,使受伤的肢体重新恢复活力。本文将详细阐述骨折后康复训练的各个阶段及方法。

  1. 肌肉收缩训练:在骨折后的早期,虽然肢体因固定而活动受限,但我们大家可以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。例如,当腿部骨折时,患病的人能在保持腿部伸直的情况下,用力收缩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,每次收缩保持 5 - 10 秒,然后放松,重复 10 - 20 次为一组,每天进行 3 - 4 组。这种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血液循环,预防肌肉萎缩,同时也有助于减轻肿胀。对于上肢骨折,可握拳、伸展手指,同样进行等长收缩练习。

  2. 相邻关节活动:在不影响骨折部位固定的前提下,应适当活动骨折附近的关节。比如,当手腕骨折时,可以活动肩部和肘部关节,进行简单的屈伸运动。这样做才能够避免关节僵硬,维持关节的活动度。每次活动关节应缓慢进行,每个方向活动 5 - 10 次,每天进行 3 - 4 次。对于下肢骨折患者,可活动髋关节和膝关节,以保持关节的灵活性。

  1. 继续肌肉力量训练:随着骨折部位的初步愈合,可逐渐增加肌肉收缩的强度。除了等长收缩,可适当进行小范围的等张收缩训练。例如,在手臂骨折恢复中期,可以手持轻物(如小哑铃等)进行缓慢的屈伸运动,依据自己情况选择正真适合的重量,以每次运动后有轻微疲劳感为宜。下肢骨折患者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,进行脚踝的抗阻屈伸练习,增强小腿肌肉力量。

  2. 关节活动度扩大:进一步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,可采用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方式。对于膝关节骨折患者,可坐在床边,利用小腿的自重缓慢屈伸膝关节,逐渐增加活动角度。如果活动困难,可以由康复治疗师或家人辅助进行被动屈伸。每次活动应在可耐受的疼痛范围内进行,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移位。同时,要注意活动的频率和幅度,每天可进行 2 - 3 次,每次活动 10 - 15 分钟。

  3. 物理治疗辅助:此阶段可配合物理治疗,如热敷、按摩、超声波等。热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缓解肌肉紧张。按摩应轻柔,针对骨折周围的肌肉和关节进行,可改善肌肉的柔韧性。超声波治疗有助于骨折愈合和减轻炎症反应。在进行物理治疗时,要遵循专业技术人员的建议,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
  1. 强化肌肉力量:加大肌肉力量训练的强度和难度,可使用器械进行更复杂的运动。例如,下肢骨折患病的人能在康复健身房使用腿部力量训练器械,模拟行走、上下楼梯等动作,全面增强下肢肌肉力量。上肢骨折患者可进行俯卧撑等练习,但要注意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姿势和强度。同时,可进行平衡训练,单脚站立或在平衡板上训练,提高身体的稳定性。

  2. 恢复关节功能和灵活性:继续扩大关节活动度,进行关节的全方位活动。对于脊柱骨折患者,可进行脊柱的伸展、扭转等康复训练,但要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,避免损伤脊髓。关节灵活性训练可以包括一些日常活动模拟训练,如弯腰捡物、伸手取高处物品等,使关节功能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需求。

  3. 功能性训练:开始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功能性训练,如穿衣、洗漱、进食等自理能力训练。对于下肢骨折患者,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速度,从室内短距离行走过渡到室外行走。可尝试上下楼梯训练,先从一步一阶开始,慢慢地过渡到一步两阶,提高下肢的负重能力和协调性。通过这一些功能性训练,帮助患者真正恢复到骨折前的生活状态。

  骨折后的康复训练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,需要患者、家属和康复治疗师的共同努力。在训练过程中,要遵循循序渐进、个体化的原则,根据骨折的类型、部位和愈合情况适时调整训练方案,以确保康复训练的安全和有效,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,重新回归正常生活。(漯河市源汇区人民医院(妇幼保健院)外二(骨科)陈鹏飞)